消失的原住民聚落,竟然被埋在大學操場下面?古噶瑪蘭人懂貿易、會打扮的一天

2006年的某一天,一個普通的日子,宜蘭大學正在進行水管整修。結果施工一挖,挖出了……

陶壺的碎片?

這個遺跡被叫「宜蘭農校遺址」,是古代噶瑪蘭族的聚落。在出動了專家學者後,考古遺跡的挖掘正式開始,並且透過研究,在2024年建造了3D復原場景:

「宜蘭農校遺址文物數位展廳」。

全台灣的考古遺址有那麼多,「宜蘭農校遺址」有什麼特別的呢?

宜蘭農校遺址:大家都以為它不在了🏺⛏️

明明是「宜蘭大學」挖出了遺址,為什麼要叫它「宜蘭農校」?

其實在快一百年前,宜蘭大學還叫做「宜蘭農校」時,就有兩位日本人發現了這個遺址,甚至還捐贈了一批標本,給當時的臺北帝國大學(今臺大)。

雖然從那之後,還是偶爾會挖到一些細碎文物,卻找不到更完整的痕跡。

因此在多位考古學家調查後,得到的結論是:「這個遺址應該已經不存在了」。

然而,到西元兩千年左右時,挖到了一些像房屋結構的木柱、陶壺,還有菸斗;2006年時,又因為水管整修而挖到了另一部份的遺址,才進行了第二次的搶救發掘。

自此,宜蘭農校遺址的文物陸陸續續出土,專家也進行研究。在多年的調查下,這個古聚落的文化,才再次慢慢浮現出來。

那麼,古噶瑪蘭聚落又有什麼文化?

國際化的噶瑪蘭:什麼都買的到?!💎⛏️

大家平常會網購海外的商品嗎?像是一些不同文化的擺飾、配件?

在宜蘭農校的遺址中,研究團隊發現,在當時的古噶瑪蘭聚落,也有這樣的習慣!

因為噶瑪蘭地區盛產稻米,所以他們會用稻米與附近的其他原住民族群交易,像是附近的「巴賽人」族群,就是他們常往來的對象。

「巴賽人」會說噶瑪蘭語,同時也和漢人與荷蘭人交易,因此宜蘭農校遺址的噶瑪蘭人,便會用稻米,與巴賽人交易一些像是荷蘭的煙草、漢人的瓷器等等。

在宜蘭農校遺址裡,出土了不少像是中國的青花瓷、綠釉的葫蘆注水壺等,此類來自中國,美觀賞玩的擺件,甚至也有銅錢。

在400年前的古噶瑪蘭聚落,噶瑪蘭人不只與周邊巴賽人貿易,也能透過水路直接與荷蘭人、漢人接觸。

所以說,當時的聚落比我們現在想像得更加國際化呢!

⛏️📿好珍貴!清代方志的「金鯉魚」📿⛏️

在「宜蘭農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能夠反應出噶瑪蘭人古代生活的器具。

除了煮東西的陶罐、製作紡紗線的「紡錘」的日常用品,還有「瑪瑙珠」、「金鯉魚」這種純粹裝飾性的配飾。

「金鯉魚」是什麼呢?

「金鯉魚」是一種噶瑪蘭族的特有文物,用金色的金屬絲線,纏繞成魚的形狀,通常會戴在胸前或是額前。

根據清代漢人的紀錄,噶瑪蘭族的「金鯉魚」是非常重要的配件。死後會把它變成傳家寶,或是墓葬的陪葬品。

如果有人戴著「金鯉魚」出現,全聚落的人都會很羨慕,所以他們窮困時,也絕對不會把「金鯉魚」變賣出去。

如今,全臺灣發現的「金鯉魚」文物非常稀少,所以在宜蘭農校遺址找到的「金鯉魚」,非常珍貴呢!

⛏️✨回到四百年前:「宜蘭農校遺址文物數位展廳」✨⛏️

在「宜蘭農校遺址文物數位展廳」中,我們用科技,結合文物實體3D掃描,考古出土文物、與噶瑪蘭文化研究,將研究及展示成果呈現於線上。

在「數位展廳」中,有三個考古復原場景,除了「聚落生活」外,還製作了「狩獵」及「貿易」等活動的郊外情境。

在這些場景裡,還有「互動遊戲」,打造更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像是我們可以製作自己的「噶瑪蘭幾何印紋陶罐」、體驗噶瑪蘭人傳統打獵活動,以及與周遭人群貿易交換物資的過程。

「文物精選」展廳,則細緻呈現了出土文物的高品質3D掃描模型,遺址中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罐」、「人型魚型幾何劃紋煙斗」等10件珍貴出土文物的3D模型。

快來看看400年前,時尚又國際化的古噶瑪蘭人吧!

✦宜蘭農校遺址文物數位展廳:https://3dview.niu.edu.tw/

✧「#虛擬博物館」線上展覽:https://www.virtualmuseum.world/

✧按讚追蹤我們的臉書粉絲專頁 @環耀實境 Panosensing  精彩展覽不錯過

✦到Instagram看看小編去哪玩 :https://www.instagram.com/panosensing.tw/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