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第二場大合照

好資料不用嗎?|高雄場工作坊精采回顧

本次高雄場在高雄市國教輔導團舉辦,現場參與者組成多元,包含社會科各個領域,不同學習階段的校長、老師們,希望能夠藉由活動進一步了解數位資源,啟發教學上新的可能。

▌臺史博數位資源大集合!

第一場研習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創新中心代表林芳群主講,除了綜覽介紹目前臺史博線上資源的分類以及用途,也針對各個不同主題網站,進行使用說明。

針對教師們相對較不熟悉的數位資源,例如「#720環景展間」,芳群專員更是直接透過大螢幕,示範線上展間的互動操作方式,以「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和「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兩個精彩特展為例,帶領教師們聚焦特展中重要的展品,以及未來課堂中可以運用的模式。

另外,「數位典藏網」內容豐富,經常用於教學資料的補充,老師若需要作為教材,可以直接向館方申請藏品免費圖片授權。而「校園生活記憶庫」,保存了不同時代的校園生活故事,透過今昔校園生活對比,激發學生們對於過去臺灣歷史變革的興趣。「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中,提供許多創意瀏覽歷史資料的功能,例如「城市轉轉樂」,模仿抽獎機制,會隨機展示特定城市的老照片,透過搜尋、主題式查找,讓教師們可以更輕鬆地串聯照片與文字,作為備課教材。

▌主題多元的共備教案

研習也統整過去臺史博與教師們共同開發的教案,每份教案皆使用到臺史博不同的數位資源,例如:使用「#校園記憶資料庫」讓學生查找資料的教案「重回日治辦畢旅」、需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搜尋資料的教案「彩券如何從愛國到公益」…等。

通過審查的教案,都已經上傳至教育部「#教育大市集」網站,只要在搜尋欄輸入:「#數位創新中心」,就能輕鬆找到不同主題的共備教案、教學簡報與學習單,方便教學現場的教師們下載資源。

從數位博物館、線上展覽到數位學習工具,臺史博的數位資源展現出數位科技對文化傳播與教育推廣的深遠影響。研習最後,芳群專員也提到,目前臺史博正在規劃能夠符合「108課綱」的主題網站,希望未來能夠設計出更符合教學現場需求的數位工具,與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使知識的傳遞更加普及與便捷。

▌教案實作搶先看

第二場研習邀請臺南市永康國中陳威廷老師,分享【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的教案設計理念與操作方式。老師精彩且寶貴的內容,不只讓現場參與工作坊的教師們陷入熱烈討論,也讓教案在未來執行上有更多優化的可能!

威廷老師首先介紹教案的設計主旨,希望透過課程探討臺灣文化協會在日治時期的重要性及其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讓學生了解文化啟蒙運動與政治社會運動的發展,並藉由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數位資源「樂為世界人」網站,探索文協的各種活動和影響。課程設計分為兩節課,包含講授教科書內容以及互動性網站的探索活動。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威廷老師透過精心設計的學習單,引導學生們仔細觀察臺史博「樂為世界人」網站中,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與人物介紹,藉此讓學生反思文協活動與人物事蹟的意義。

此外,老師也分享在班級實際操作的影片,他在課程前後使用表態光譜,觀察該教案是否會影響學生對於民主自覺的看法。透過觀看學生們的反應,現場參與研習的教師們也能夠了解該教案在執行時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困境,並一同提出回饋建議。

▌教學現場的第一手回饋

同時,在檢視孩子們學習單的過程中,威廷老師表示其實很多孩子的答覆是和期待中有落差的,藉此帶領現場教師們一起分析、討論教案在課堂中實際操作的方式、不同程度學生的可能會有的反應,以及學習單上面題目優化方向。高雄市國教輔導團的吳宜蓉老師也分享自己的看法,認為目前教案中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表現(學習單)之間的連結較為不明顯,建議威廷老師未來可以重新揀選檢驗學習表現的方式。

研習尾聲,也有參與學員提到每位教師在使用教案時,可能會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此建議未來學習單的設計和教案搭配上可以更加彈性,讓現場老師在授課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靈活的運用其中部份的教學資源,也讓臺史博的數位資源真正成為教學現場教師們的助力。威廷老師精采不藏私的分享,帶出了現場學員們的熱烈討論,也讓臺史博數位資源在運用上,能夠更符合教學現場需求,成為不斷優化的「好資料」。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