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到網路-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展

線條到網絡 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台灣近現代美術史上,陳澄波(1895-1947)絕對是無可忽視的一顆璀璨明星。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三年級時(1926年)便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

1929-1933年,陳澄波前往上海任教,於此結交了多位當時畫壇名家,彼此之間多有交流互動。1933年回臺灣後,除了組織畫會、推動美術教育,陳澄波也融合了之前的歷練與體悟,盡情地發揮自我風格,留下大量以故鄉嘉義為主軸的畫作。

回顧陳澄波的習藝與創作歷程,1934年他接受《臺灣新民報》訪問時,表示自己「特別喜歡倪雲林與八大山人兩位的作品,倪雲林運用線描使整個畫面生動,八大山人則不用線描,而是表現偉大的擦筆技巧。我近年的作品便受這兩人影響而發生大變化。」

由這段文字可看出,陳澄波雖以西畫聞名於世,但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陳守愚為前清秀才),其藝術體認啟蒙於自幼接觸的書畫作品,透過審視水墨畫傳統,從中觀察不同畫家處理線條的特色,將之應用在作品之中。

意即其油畫作品仍保有著書畫的線條美感,並以此作為處理肌理的手法。而書畫藝術的線條美感,正是來自書法的練習,書法習作紮下的根基,對他一生的繪畫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除了本身書法學習的體悟外,陳澄波學藝過程中所結交的日、中、台多地的畫壇名家,彼此之間的互動,亦提供了他更多的創作元素與靈感。

在研究陳澄波的美感養成與創作歷程中,其對書畫線條的學習以及人際網絡的交流,是相對隱晦卻也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此國立歷史博物館本次籌辦的《從線條到網絡-陳澄波書畫收藏展》,擬從「線條」出發,以筆墨精神梳理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的三條脈絡:本地、中國、日本。以陳澄波家中所藏資料為經,陳澄波的交游為緯,藉由翰墨因緣,呈現陳澄波與三地書畫家的互動。

在文化部的指導下,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合作,承蒙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研院台史所、國立台灣文學館與多位藏家惠允出借111組件的作品。主要以陳澄波生前與同好交流,所受贈的收藏為主;輔以陳澄波的個人作品、及本人與家族成員的書法習作、手稿等,提供其書法養成教育的側面觀察,希望透過解析其個人收藏,讓觀眾對陳澄波先生所處的時代與藝術氛圍,獲得一個新的觀察視角。